招生就业

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案例 |《金融衍生工具》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27


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以《金融衍生工具》课程为突破口,在守正创新、卓越发展的理念下,积极探索具有金融学科特色、充分利用学院优势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路径。该课程是面向金融学专业大三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理论部分为全英文授课,由郭来特助理教授主持建设,其核心特色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建设背景: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错配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用于实现传统金融资产所不具有的风险对冲,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等功能。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巨大的发展前景与机会。然而,由于金融衍生品具有技术性强、专业门槛高的特点,本科生对该行业的认知有限、从业意愿不高。

通过与同学们的沟通,郭来特老师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本科生缺乏接触衍生品实务的机会,且受到了理论无法应用于现实这一并不客观的理念的影响,导致其对该领域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郭来特老师基于其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经验,创新性地将业界专家定期分享引入本科课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实务,深度理解理论知识的现实应用场景,从而拓宽其职业发展视野。

2

     

问题导向:破解教学与实践脱节困境

《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具有理论复杂、数理知识多、逻辑性强等特点,传统教学方式容易陷入"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授课教师在分析以往教学经验时发现两个主要问题:一方面,尽管知识内容与国际市场接轨,但却缺乏本土案例;另一方面,尽管学生可以掌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但却对理论存在抵触心理,没有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该课程打造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以国际经典教材搭建基础理论框架,同时融入中国衍生品市场的真实案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从课程伊始,授课教师便着力为同学们搭建起理论通往现实的桥梁,持续介绍理论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不同于其它金融产品,由于衍生品市场定价效率高这一特性,实务中的方法往往直接源自理论。例如,在讲解波动率模型时,教师不仅深入剖析波动率的理论定义及度量方法,更结合2024年美国大选前夕的实际情况,基于对特朗普胜选预期可能给中国市场带来的影响,构建波动率交易策略实例,阐述如何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投资策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该课程既确保了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显著增强了学生对实践应用的认知与理解。

3

     

创新实践:产教融合促学以致用

郭来特老师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发现,引入业界专家授课能显著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实务认知。因此,在与学院领导和同事讨论后,将这一模式推广至本科教学,通过"理论+实务"的双轨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系统性理解,激发其职业兴趣。一方面,在理论教学环节引导同学们思考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定期邀请业内专家走进本科课堂,为学生讲解中国股票期权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产品设计、交易策略及风险管理等实务内容。

课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专为同学们打造高拟真模拟交易环节,借助上交所的ARES模拟交易系统,完整还原交易指令下达、订单成交、资金清算等流程,让学生仿若身处真实市场,沉浸式体验期权交易全过程。在此仿真环境中,学生要运用所学构建期权策略,从研判市场趋势到筛选期权组合,考验着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策略构建完成后,还需撰写投资分析报告,阐明策略依据、预期收益与风险评估要点。参与该模拟交易环节,学生能直观洞察中国期权期货市场运行机制,理解市场波动逻辑。在自主设计策略、管理风险过程中,理论知识得以深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面对复杂情况,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全方位锻炼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从事该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4

     

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建立了全过程、多维度的质量保障机制。在教学设计环节,将48学时划分为6个知识模块,分为衍生品导论、远期与期货、掉期、期权市场、BSM模型、对冲方法。每个模块明确能力培养目标,设置基础(A)、综合(B)、前沿(C)三级能力目标,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理论讲授+案例讨论+模拟操作"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重要知识点均配有相应的实务案例或计算练习。

在考核评价维度,课程构建了多元化评价体系。鉴于大三学生面临考研或出国等选择,时间较为紧迫,该体系在不增加过多课后负担的同时,确保学生能扎实汲取实用知识。其中,平时成绩占比20%,涵盖出勤、课堂表现以及模拟交易报告,着重日常学习积累;期中考试占30%,聚焦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占50%,重点考查综合应用能力。课程考核的核心出发点是促使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现实应用。为避免考试沦为学生的额外负担,考试题目紧密围绕现实应用情景精心设计,并且允许学生在考试时使用自制的知识点总结卡。这一举措有效规避了学生机械背诵课件内容的现象,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以及理论与现实联系的深度理解,切实推动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学生未来投身金融领域夯实基础。

5

     

成效与未来展望

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大幅提升,对衍生品行业的认知水平显著提高,从业意愿也明显增强。教学实践充分表明,金融类专业课程建设需牢牢把握三个关键要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与时俱进。这些宝贵经验为同类课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

展望未来,该课程明确了三项重点建设任务:1)尝试引入更多优质的业界资源,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与实际业务;2)加速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为学生创造更丰富、高效的实践学习环境;3)完善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着力建设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库,推动课程资源的持续优化与广泛传播。这一系列改革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更能够帮助探索出一条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有望为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



       

图为上交所创新产品部李姝卉女士为同学们讲解ARES模拟交易系统的使用。



       

图为上交所创新产品部高级经理徐洋先生为同学们讲解中国衍生品市场基本格局。




       

图为中金公司股票业务部执行总经理孙守坤先生为同学们讲解期权期货实务知识。



       

图为东吴证券金融创新业务负责人程刚先生为同学们讲解期权波动率交易。



       

图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创新产品部高级经理唐凯先生为同学们点评指导期权模拟交易。


来源:郭来特

编辑:王文忠

初审:赵阳

审核:吴仰儒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CAFD_CUFE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